咨询电话:010-52882318

解决智能家居“智障”问题先从扩大朋友圈开始!

时间: 2024-04-25 00:04:45 |   作者: 热电偶

产品详情

  起智能家居,爱的它的人爱死了,烦它的人被它烦死了。天天喊着AI时代已经来临了,但是智能家居却不长进,依然被大家说成“智障”。

  第一,用户买了几个单品,关联性很弱,体验很差,误认为智能家居都是“智障”。

  第二,用户买了多个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想着每个都是智能的,应该很好用,结果每个产品都要一个APP,手机上都装不下了,还不如手动按键来的快捷,然后认为哪里智能了,就是“智障”。

  第三,用户家里暂时性的断网,导致智能家居全部瘫痪,智能的“家伙们”都变“智障”了。

  第四,用户共同生活的亲属多,智能家居不分你我,执行同一个场景,似乎真的不怎么“聪明”。

  智能家居存在的这些“智障”现象正在不断地透支着用户对智能家居的信任度。如果智能家居的这些“智障”问题不能解决,智能家居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针对智能家居尝试者,应该认识到智能家居要实现“智能”,并不是一个或几个单品就能实现的。当然也不是说产品越多越好,要明白智能家居的运行逻辑,选对关键产品,就能改变“智障”情况的出现。

  智能家居的核心就是“家居家电自己动起来”,但机器并非天生就会,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要让家电通过判断条件,去执行特定的场景。

  比如夏天午后的休息场景:在午休的时候,天气由晴朗转为突然下起了暴雨,导致温度骤降。你想让空调意识到温度过低时,暂时关闭。这不是一个智能空调+良好的网络环境就能实现。

  判断温度过低,需要一个温度传感器,想让空调接受到温度过低信息,这就需要入网。这中间涉及到了网关、温度传感器、空调伴侣或与网关能直接联动的空调。然后在智能家居APP平台上设置当温度不高于24℃时,就关闭空调;或者设置当高于26℃时,就开启空调,这样才可以让家电自己动起来,实现真正的“智能”。

  从这一点上来看,智能家居从业者有必要问清楚用户的需求,按照每个客户现有的设备,通过增加关键性设备,让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到智能的家居生活。

  虽然很多家电都带了“智能”的概念、能入网,但不是所有智能家电都能接入智能家居系统中,或者“接入”也只是个噱头,实用性并不强。

  大多智能家居从业者认为了解“智能家居不一样的品牌之间不能相互连通”就像大家都知道“男女有别”一样是人人必备的知识,没想到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们很难理解。

  是啊!智能的空调、温度传感器、网关都属于“智能家电族群”,还都是通过WiFi或者蓝牙连接的,为什么就不能互通互联了呢?

  这个解释起来并不简单,用户不明白什么叫“底层协议”,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何需要为它买单,所以用户只会觉得智能家居产品不能相互连通就是“智障”。

  虽然智能家居“外联”朋友圈扩展起来很难,但好在Matter协议在努力为智能家居族群相互连通“建桥修路”,一些有远见的智能家居企业也开始从支持单一生态向支持多生态转变。

  晚上该休息了,跟智能音箱说“我要休息了”,一天完美的 ending本该是“主人晚安”,然后灯、窗帘等设备关闭,安防开启,进入戒备状态。但是突然断网了,导致智能家居无法控制,一个完美的ending被智能家居毁了,不仅亲自动手关灯关窗帘影响休息,而且断网的智能家居不修好也会让你睡不安稳,辗转反侧之后还是决定修好再睡。说好的智能家居怎么这么“智障”呢?

  让智能家居在断网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行,是智能家居保持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智能产品要具备本地化连接的能力,起码在有电的情况下,智能家居能够智能起来。

  这一点,单身的朋友体会不到,但凡家中不是一个人住,智能家居就非常有可能变“智障”。拿小米的产品来说,本来门窗传感器+智能灯+网关就能实现开门开灯、关门关灯这样无感化的小场景,但是在关门的那一刻,如果家中还有人在做饭或在洗澡,它也照常执行关灯,这就让人很尴尬。

  再比如:家中有人喜欢回家先听一会儿歌,有人喜欢回家之后先运动一会儿,这就需要智能家居可以依据不同人的执行不同的回家场景,不然智能家居还是会被扣上“智障”的帽子。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智能场景从粗犷的模式向场景精细化发展,满足多个客户的真实需求,针对不同的人执行不同的场景。

  总得来说,小编认为,智能家居相关企业者应该回归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这个初心,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服务层面都应该努力“扩大朋友圈”,让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到更加无感化、具有优质体验感的全屋智能。

  除此之外,若用户能够像智能家居从业者一样了解智能家居,就能接受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产品,自然也就不会骂智能家居都是“智障”。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推荐